“現在的菜市場就像個大超市,電子秤稱重,掃碼支付,要多方便有多方便。”今年50歲的楊麗霞做蔬菜批發(fā)生意30年了,她經歷了從路邊菜市場到農貿菜市場,再到如今的“智慧菜市場”,見證了城市菜市場的大變遷,“從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菜模式到現在的掃碼支付,菜市場上的交易越來越方便,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越變越好。”
菜市場的變化是漯河城市發(fā)展的一個縮影,也是展現城市面貌的一扇窗口。“以前傳統(tǒng)的菜市場大多很臟很亂,而現今的菜市場有了智慧稱重、產品溯源、抽樣檢測等科技手段,一切都智慧化了”。11月18日上午,漯河伊諾中原農產品交易市場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說。
當天上午,記者在這個107國道旁的市場內看到,開放式的菜檔整齊排列,菜品分區(qū),明碼標價……這個從原南關農產品交易市場搬遷過來的菜市場正以全新的姿態(tài)展現在大家眼前。
“新的菜市場投入使用后,更加干凈整潔,交易也智能化了。”該市場蔬菜經營戶王新偉說,除了環(huán)境改善之外,這里的經營戶感受最直觀的便是支付手段的變化,“現在很少有人還拿著現金來買菜了,掃一掃二維碼就支付了,快捷方便,不用找零,更不用數錢。”
這個農產品交易市場配備了電子屏等現代化設施,大眾可以通過電子屏看到當天蔬菜樣品的檢測結果。“每天進入交易市場的農產品都可以進行產品溯源,檢測信息也都進行公示。”該市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“以前都是用桿秤,撥秤砣,提秤桿,經常有人懷疑稱重不準。現在都是電子秤,放上去就知道重量。”今年58歲的田大欣在市場里經營蔬菜,說起以前用桿秤的經歷很是感慨。
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,線上購物已不新鮮,這也給蔬菜交易帶來了新的經營方式。“現在網上訂單已成為我的主營業(yè)務,每天有十幾單。我這個攤位已經是個線上線下一體的攤位。”田大欣說。
責任編輯:翟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