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通訊員 楊晶晶
“歷年來,清明、五一小長假,信陽毛尖的銷售額能占到整個全年銷售的一半。”譚家河茶農張偉有點發(fā)愁,過去,踏青、采買茶葉,是信陽4月、5月間人們休閑生活的主題。但今年受疫情影響,茶葉銷售渠道受阻,茶山游也不樂觀。
現(xiàn)在已是信陽毛尖產銷旺季,為了幫助信陽各縣區(qū)打開茶葉市場銷路,幫助茶企拓展銷售渠道,助力茶農增收致富,信陽市委網信辦會同市林茶局及各縣區(qū),聯(lián)合抖音開展“抖音有好貨 縣長來直播”信陽毛尖專場網絡直播公益活動,提高信陽毛尖品牌認知度,擴大信陽毛尖銷售量,提升信陽政府良好的公眾形象。
據了解,活動將于4月25日15:00—18:00在浉河區(qū)文新茶村舉行,直播時長為3個小時。屆時,固始縣長王治學、商城縣長周哲、浉河區(qū)區(qū)長于海忠等,都將現(xiàn)身抖音帶貨,介紹信陽毛尖產品特點、風土人情、自然稟賦、電商銷售、物流發(fā)送等情況,引導網民助農消費;還有專家現(xiàn)身講解信陽毛尖知識和品鑒常識。
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“網”上看
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(yè)全媒體記者 李子耀
4月23日,信陽市浉河港文新茶村茶香四溢。
生鍋面前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陽毛尖制作技藝傳承人周祖宏和首批(綠茶類)國茶工匠·制茶大師伍德軍正雙手持著茶把,節(jié)奏地揮舞,滿鍋的鮮葉在兩位大師的茶把下盡情的“翻滾”。
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活動——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·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展示活動”開始了。
“初烘的溫度在85度左右,放的時候要輕拿輕放……”活動現(xiàn)場,兩位大師面對鏡頭,按照信陽毛尖茶傳統(tǒng)手工制作程序,詳細的展示了信陽毛尖茶傳統(tǒng)手工制作技藝,另一邊,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院長郭桂義教授在一旁全程解說。“好期待啊。”“信陽加油,信陽毛尖加油。”鏡頭另一端,網友們的陣陣贊嘆也在評論區(qū)不斷地刷屏。
作為第28屆信陽茶文化節(jié)(網絡)主體活動之一,此次活動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出現(xiàn)在全國網友面前,不僅更直觀的展示了信陽毛尖茶傳統(tǒng)手工制作技藝,還和廣大愛茶人共同“云賞非遺魅力 云品信陽毛尖”。
信陽毛尖茶品質優(yōu)異,除得良好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外,更與其獨特的炒制技藝有關。長期以來,信陽毛尖獨有的篩分、攤放、生鍋、熟鍋、初烘、攤涼、復烘的傳統(tǒng)制作工藝,成就了它“細、圓、緊、直、多白毫、香高、味濃、色綠”的品質特色,已經成為信陽茶文化的一個符號。
2007年,信陽毛尖茶采制技藝作為民間手工技藝,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2014年,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作為傳統(tǒng)技藝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。今年,信陽毛尖以68.86億元榮獲中國茶葉區(qū)域公用品牌價值第三名。
“‘兩個巴掌做出來的東西,有些科技是無法取代’我們一定要做好茶技藝傳承,講好茶文化故事,讓信陽毛尖走上全國,香飄全世界!”周祖宏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