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日報記者 趙同增 本報通訊員 王德勝
2月26日19時20分,記者撥通電話時,身在武漢的郝鶯歌正忙著“扒拉”簡單的晚餐——半個小時后,她將進入實驗室,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自動化提取做好前期分裝工作,并將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2時30分。
22歲的郝鶯歌,是新鄉(xiāng)醫(yī)學院三全學院醫(yī)學檢驗專業(yè)的大四學生。此前,她在武漢華大醫(yī)學檢驗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華大檢驗所”)7個多月的“實習生活”,說起來也平常無奇。
但是,1月22日,當她退掉當天返回河南的車票,毅然選擇留在武漢,成為一名在前線與病毒搏斗的“戰(zhàn)士”時,她的人生開始變得不同。
據(jù)了解,華大檢驗所承接了部分新冠肺炎樣本的檢驗工作,而郝鶯歌主要負責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提取,這是一項危險性極大的工作。在樣本的檢測過程中,郝鶯歌必須全副武裝,否則,自己就有可能被感染。
密不透氣的隔離防護裝備,讓人悶熱難耐,時間長了還會喘不上氣。但特殊時期,這種防護服十分“寶貴”,為減少損耗,郝鶯歌穿戴上防護裝備后,至少要在實驗室待上6個小時或更長時間。愛美的她,臉上被口罩和護目鏡勒出深深的印痕。
起初,郝鶯歌和同事們主要靠手動提取核酸,一天下來要處理1400多個樣本。隨著技術(shù)的不斷成熟,這項工作也從手動過渡到了自動,處理樣本的數(shù)量也在大幅度增加。
和郝鶯歌一起選擇“逆行”的,還有三全學院的另外三個實習生李鋆、桂云飛和孫于潔。他們互相鼓勁,彼此加油。“我和桂云飛做檢驗工作,李鋆、孫于潔負責處理醫(yī)療廢棄物。留下來就得向前沖,我們都很棒!”郝鶯歌說。
“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小,在疫情防控中能發(fā)揮的作用也微乎其微。但多一份力量,就能早一點戰(zhàn)勝疫情!”奮戰(zhàn)在抗“疫”一線一個多月,郝鶯歌成長了很多,每天想的都是怎樣做好自己的事情,如何為戰(zhàn)“疫”多出一份力。
“作為一名‘90后’,也到了扛起更多責任的年齡。在武漢戰(zhàn)‘疫’一線綻放青春,這是我能寫出的最美的‘實習報告’!”郝鶯歌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