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8年、90分貝、70%濕度、110多萬筒原絲、廢絲率1.5%以下……這一串數字,是對大國工匠張國華工作的一個注解。
5月29日,記者在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見到了有著“中國第一卷繞工”美譽的張國華,可以用只有頭發(fā)絲三分之一細的絲線“作畫”的他,38年只專注干好一件事——原絲卷繞。
2016年張國華獲得河南省石化醫(yī)藥系統(tǒng)“最美一線職工”稱號;2017年榮獲2016“感動中原”十大年度人物稱號;2017年被授予河南省“五一勞動”獎章;2018年榮獲第六屆河南省敬業(yè)奉獻“道德模范”稱號,同年,榮獲全國“五一勞動獎章”。而這一切榮譽的獲得,都得益于他——
敬業(yè)愛崗練就“絕活”
1981年,張國華成為平頂山錦綸簾子布廠中國尼龍66簾子布產業(yè)第一代原絲卷繞工。
卷繞崗位是尼龍66簾子布生產行業(yè)里最為關鍵的崗位,也是最苦、最累的崗位,業(yè)內把它稱為“特崗”。卷繞工要在濕度接近70%、噪音高達90分貝的環(huán)境中、每天8小時滿負荷工作,一般人干10年左右就會申請離崗,但張國華在這個崗位一干就是38年。
簾子布廠剛開工時,張國華師從一位叫西村的日本技術專家,但西村并不講核心技術,張國華就一邊看師傅操作,一邊悄悄地把操作方法和處理結果記下,再對比自己的操作處理方法,反復練習。
1984年,西村隨團參與對簾子布廠的回訪和驗收,并提出想與中方的工人來一場掛絲比賽。巧合的是,張國華與西村成了比賽對手。據張國華回憶,西村僅用了24秒就完成了掛絲操作,還擠出一絲不屑的笑容。
張國華說:“當時想著作為中國人我不能落后!”于是他僅用19秒,就超越了曾經的師傅。張國華感到從未有過的作為一個中國技術工人的自豪。但他沒有沾沾自喜,憑著吃苦耐勞、堅忍不拔的毅力,30多年來,他練就了很多“絕活”——
他能“火眼金睛”查毛絲、“手到病除”排異常、“隔空診斷”除故障,還能“妙手無雙”探毫厘。為保證質量,紡絲牽伸輥表面的摩擦面必須保持均勻,標準是摩擦表面小顆粒的間距必須保持在1.2至1.8微米之間。現有的儀器不能完全隨時檢測是否達標,但他憑借雙手觸摸就能精準判斷摩擦面是否合格。目前,掌握這項高難技術的,國內僅他一人。他還總結出一套標準的掛絲操作法,被其公司命名為“張國華系列操作法”,推廣應用后,每年可增加效益1000多萬元。
曾經有一個月,張國華的廢絲率控制在1.5%以下,這項世界紀錄至今無人能破。
堅守執(zhí)著因為熱愛
平頂山錦綸簾子布廠、平煤神馬集團簾子布公司、平煤神馬集團簾子布發(fā)展公司……單位名稱在變;日本設備、國產設備、德國設備……機器在變,但38年來,張國華的卷繞崗位沒變。
前幾年,考慮到他年齡大了,領導調他去一個輕松點的崗位,但他卻渾身不舒服,就主動申請調回。他說:“我的舞臺就在卷繞間,我就是為卷繞生的!”
38年來,張國華放棄了300多個假期,放棄了30個春節(jié)與家人團聚的快樂,生產原絲110多萬筒,班中巡回檢查所走過的路,超過13萬公里,可以繞地球赤道3周。
精雕細琢傳播技藝
2013年4月,簾子布發(fā)展公司剛開車時,產生了大量的廢絲,張國華心疼得直掉淚。經分析,他發(fā)現是大量青工操作不熟練造成的。
這件事讓張國華下定決心,再苦再累,也一定要把新工帶出來!
于是,他一遍遍示范操作要領,手把手傳授掛絲技巧。經過連續(xù)奮戰(zhàn),終于使廢絲率從剛開車的25%下降到了3%左右,當月為公司挽回經濟損失500多萬元。
“我常告訴他們踏實最重要,既然干了這個工作,就別怕麻煩、別怕累。38年來我失去很多,得到的更多,我沒啥好后悔的。”張國華告訴記者。
如今,張國華正以原絲生產線和張國華大師工作室為平臺,樂此不疲地“復制”著一個又一個“小張國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