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喜上枝頭”花饃。
“壽桃”花饃。
花饃不僅僅是食品,更是傳承上千年的民俗藝術品。雖然已經進入21世紀,但逢年過節(jié)、婚喪嫁娶、生日祝壽、房屋上梁等各種場合,花饃仍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,發(fā)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“錦上添花”花饃。
在古懷慶府地區(qū),民間稱會做花饃的人為“巧兒”,做花饃充分表現了農家婦女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象力。做花饃是用發(fā)酵好的面,通過揉、捏、揪、壓、搓、按等手法,借助剪刀、梳子、筷子等進行剪、切、挑、撥、刻,再用花椒籽、紅豆、綠豆、大棗等進行裝飾,制作成花饃的雛形,然后上鍋蒸熟,涂上各種可食用的顏料,一個個五顏六色、造型各異、形象生動的手工饅頭,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眼前。
用剪刀精心修整“小豬”花饃。
孫倩文和74歲的奶奶高希珍(左)在做花饃。
給蒸熟的花饃涂上可食用的顏料。
俗話說:二十五,蒸饅頭。1月30日是農歷臘月廿五,忙碌了一年的博愛縣鴻昌街道麻莊村“花饃女孩”孫倩文,終于有時間和家人聚在一起,為自家過年蒸花饃啦。她和奶奶、媽媽齊上陣,將發(fā)酵好的面揉捏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花饃,既有金黃的刺猬、白胖的小豬等動物,又有活靈活現的鳥鵲和五彩繽紛的花朵;既有常見的棗花饃、壽桃饃,還有象征吉祥如意的“龍鳳呈祥”“錦上添花”等花饃……